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5年第03期(总第03期)(08月12日)

发表时间:2006-04-19 11:04:35

关于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和监管有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  王治超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保险到底是做什么的?在中国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对保险的了解和理解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来保监会之前,我曾在人民银行工作了八年,我想就我保险工作的经历跟大家分享我对保险逐渐领悟的过程。我1994年在人民银行从事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的统计和研究工作,那时还不知保险是什么,认为保险公司不可能编制出一张科学的资产负债表;1994年我代表金融部门参与WTO谈判,当时金融开放中保险这个门是虚掩着的,可以开大一点,也可以开小一点,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有很多空白点,包括它的经营基础、它的理论、它的监管等等,甚至到今天为止,仍存在很多空白点;以后从事外资监管;保监会成立后一直在人身保险监管部工作,对保险的领悟有所加深。目前社会对保险的了解还不够,所以,我希望通过宣传能使大家喜欢上保险,无怨无悔的做一些保险的研究,因为保险是跟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准备讲十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的个人感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保险的人文精神

    过去讲保险都是就保险论保险。4月23号,人民大学召开“发展保险事业,构筑和谐社会”发展研讨会,此前组委会希望我能去讲一讲,我请一个同事帮我整理材料,他研究了保险业的老前辈当年经营保险的历程,他们年轻的时候干保险业是什么样的?发现1949年到1959年,保险发展的很顺利,1959年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就说明当时的保险业没有脱离开保险谈保险,全讲的是那一阶段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关乎经济社会的大局,保险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我的同事感叹,认为思想能走多远,实践才能走多远。所以,我第一要讲的就是保险的人文精神。

    保险是保护人的身体和生命,管理生老病死残的风险。保险机制是讲互助友爱的。它体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每人交了保费,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其他人就会补偿他的损失;保险是一种事前的制度安排,确保意外事故发生后富者帮助穷者、健康者帮助残疾者。保险可以使社会更加安定,生活更加和谐。保险业获取利润的本质是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从行业比较看,唯独保险是希望每个人都好,都平安,没有意外,没有疾病。保险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和社会的积极向上,塑造健康的生活都有帮助。比如在保险公司,吸烟的和不吸烟收取的保费是不一样的,吸烟的去买保单是要加费的,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保险的人文精神。

    我们没有太多的关注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制度安排,很多时候是靠自身去打拼,去自我消化风险,有时甚至没有意识到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保险机制。东亚国家都是这样,因此这才有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二、保险的经济本质

    动态来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风险管理的单位逐渐发生变化。从家庭、社区、集体或国家到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化专业组织。刚才说了很多人文的因素,很高尚,那保险可以做什么事呢?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工具,中国传统的风险管理是靠家庭,家庭越大,家族成员越多,对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到后来靠工作单位,它是集体或国家的,再到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化专业组织,实际上风险的管理单元发生变化了。除非很富有的人,否则个人无法承受自身面临的风险,需要社会化的分担机制。买保险的人都是刚刚富裕起来的,他们最需要保险,有一部分钱,但是钱不多,他就购买保险,保险是维系家庭消费稳定有序的财务安排。另外,寿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强制储蓄机制,可以引导你去储蓄。

    保险还有助于培养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开创型的企业实际上风险都很大,一旦破产就会极大挫伤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比如说非典的时候,东方广场君悦酒店亏损了几十个亿,通过业务中断险(business interruption insurance)就部分转嫁到了人保身上,最后人保是非典损失的承担者。通过保险转移风险,能够有效保护一个企业家不受过多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保险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都能产生经济价值。

    最后,保险有助于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助推器。目前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紧缩的危险,在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中,进出口不是中国可以控制的,我们为什么不关注消费?人到中年,要去帮助父母养老,又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有什么风险,就会对未来充满不安全感、恐慌,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自然很强,不敢消费,生活品质很低。如果人人拥有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就没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就更愿意消费,这样整个消费就能带动起来,经济也就带动起来了。

    三、保险的金融意义

    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整个保险资产不超过金融总资产的5%,这样的金融体系对于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也是不安全的。它没有引导三大金融行业的有效竞争,导致了整个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去选择银行,银行用客户的短期资金来支撑经济社会需要的长期资金,这种错配对于金融是一个灾难。中国缺少契约型储蓄机构,就是说缺少寿险公司、养老金公司和共同基金这类机构,从而导致长短期业务不分,负债混沌,也导致资产负债无法匹配,金融体系的风险很高。

    高储蓄率说明投资工具的缺失、投资渠道的狭窄,不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应当让我们思考能否把长期负债用于长期投资,培育资本市场。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我想,把保险、把养老金做好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因为保险可以把零散资金集聚为大宗资金,将长期负债转化为长期资金。

    四、保险的科学基础

    保险有三大功能: 经济补偿、 资金融通、社会管理

从经济补偿功能来看:大数法则是保险的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精算技术。

    从资金融通功能来看:采取平准保费制,增加了储蓄功能,保费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成为投资来源;分红、万能和投连等新型寿险产品由客户分担风险,分享收益。自然保费转变为平准保费,实际上就是纯风险保障转变为保障加储蓄功能。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的储蓄部分越来越凸显,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个人年金和企业年金等更是长期保障和平滑财务的产品。

    从社会管理功能来看,保险业积极采用信托方式参与复杂的社会管理过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保险等等。   

    五、保险流程的认识

    产险流程相对清晰,但寿险要复杂的多。但不论有多复杂,基本的流程应当是相同的,比如:工业基本流程是购买原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产品—销售—实现利润,寿险业务亦然。

    对寿险流程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前6-8年亏损,之后肯定获利;二是销售能力至关重要;三是所有问题都是产品问题。

    寿险是长期业务,流程也就变得错综复杂,但是实际的流程仍能够明晰的看到,前6到8年亏损是财务的亏损,不是精算的亏损,是名义的,不是实际的,财务的亏损是由于在前几年就把销售费用全摊平了。比如说一个10年期产品的销售费用是80%,第一年是40%,前五年全支付完,是费用前置,目的是支持销售人员开拓市场,前五年都支付完了,看起来是亏损了,但实际上后五年无需支付一分钱。实际上即便是财务亏损这个时期,经济利润也是有的。从精算来看,这个寿险产品一旦卖出去,尽管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当年就应该估算出精算利润。但是,如果产品设计的时候就低于成本价,就亏了,那即便是10年也不会创造利润,所以盈亏的本质不在于是否长期,而在于你产品卖出的时候有没有内含价值,有没有真正的利润。

    产品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产品是万万不能的。产品是包装,产品是一个连接供给和需求的载体。现在依然对这个问题有不清楚的认识,什么是产品?不能无限放大产品,应当更关心后台的支撑系统。比如据我了解,有些公司的承保能力很强,有些公司的投资能力很强,也许总保费一样,但体现出的公司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产品的流程才能知道产品经营的内核。如果说公司的投资能力很差,还能开发出一个很好的在储蓄和投资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寿险产品,这是不可能的。

    六、养老保险的发展

    我很担心养老保险,多年来我也一直特别关注养老保险,我的领导说我对养老保险是赋有激情的。为什么?我一开始把养老保险理解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它是社会保障的三个支柱,举足轻重的支柱,没有养老保险,整个保险业是做不大的。我现在理解养老保险不仅仅是一种业务,更是一种哲学,是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社会,进行老年制度安排的一种哲学。

    大家看一看我们中国这个社会,部分老年人真的就像一条老狗一样,老而卑贱,老而贫困。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处在59岁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中国老年人的财务安全是很少或没有,老年人受到的关心很不够,而中国的老年人比任何国家都多。

    养老保险还涉及到国家的公平和效益,一个好的养老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个不好的养老制度会抑制企业竞争力,因此也会损害这个国家的竞争能力。比如说法国,退休人群比在职人群收入还高,谁还愿意去创造财富,没有财富的创造,何来财富的分配;另外,也导致在职工人很少愿意参加全社会的养老保险。

    关于企业年金制度安排的是与非。现在的企业年金制度安排,在哪个地方会出现问题?中国在严格的政府监管之下,还存在着金融犯罪、金融欺诈,很多金融机构财务不是很安全。中国有多少职业经理人履行信托责任?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信用环境。第二,信托安排应该考虑谁的利益?是受托人吗?不是,应该是委托人。然而,谁关心委托人?养老保险的经办主体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应当是为客户服务的,是为委托人和受益人服务的。信托模式对于大企业、大行业是有价值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他们承受的费用过于高昂。

    能否坚定的选择市场导向?能否剥夺所有老百姓的选择权?这是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无法回避的问题,政策安排应当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否则养老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他就把钱放在家里行不行?目前,更多的时候,包括商业保险在内,都没有想到为谁服务,有没有侵犯客户的利益?你凭什么剥夺人家的选择权利?

    另外,我们计划经济几十年走过来了,当我们开始建构社会保险制度的时候,基本养老体制建立的时候,一般采用现收现付,就已经存在着隐性负债,而且它的债务是很大的,国家已经在承担这一块了。而企业年金的信托账户模式,对年轻人有利,缺少照顾中老年人。一个企业的人不可能都是30岁,也有50多岁的,老龄职工通过个人账户能解决养老问题吗?他们的一辈子都贡献国家了,到现在要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模式,只交两年就退休了,这怎么养老?这是荒诞的。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需要什么,制度设计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安排。对许多企业,包括一些老龄化的企业,也包括中小企业,理所当然拥有选择DB模式的权利,DB模式能够逐渐把养老体系的隐性负债填补起来,制度应当有一个转型期,不要一下太猛了。在DC计划下,比如30岁就参加,是最合算的,但是越老,参加DC模式越吃亏。引入DB模式就是承认养老制度应当有一个转轨阶段,把该还的债要还完了,哪怕还不起,也得有还债的意愿,不能赖掉,按照可行的方式尽量对中老年职工负起责任来。

    中国的养老保险是不得不碰的圣牛。中国的养老保险,问题非常严重,到了不得不救治的程度。德国有一句话,养老保险是一只碰不得的圣牛。但是中国的养老保险不碰是不行的,再不碰问题就愈发严重。1999年波兰的养老制度年改革的时候,是从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发放养老金。它的养老金负债相当于当年GDP的450%。改革后危机程度大幅减小,养老金制度安排非常好。它怎么做的呢?从99年起,将30岁以下的人群全部纳入DC计划,30岁以上的人,可以选择DC模式或者DB模式,让他们使用保障税,这样年轻人的帐户自己负担,不断充实养老金帐户,退休人群留在传统的DB计划中,肯定是有保障的,这样再过三十年,社会对中老年人就没有任何负担了,也就是说该还的债都还上了。我们的养老制度安排不能赖帐,不能回避隐形负债,不能引起社会不和谐。所以,在研究养老金的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来指导我们,包括政策,包括经济学,DC模式能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金吗?政策制度安排也需要讲究诚信。

    七、健康保险的发展

    健康保险是社会当前很需要的一种保险。我们一直在思考人身保险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觉得我们的行业定位,应该侧重做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一提到保障,大家多以为是意外伤害,其实大家要看健康保险是最体现保障的。健康保险也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复杂、专业,不仅要对医院进行管理,还要控制医生的行为。

    健康保险的业务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诊断相关组费用控制体系(DRG)、管理式医疗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健康保险跟意外保障采用的是一样的原理,其实它采用的就是一种新的筹资渠道,任何时候,生病的人群是差不多的,但是谁生病不知道,大家就一起来分担生病人群的费用。但如果限于医院的患者,凡是进了医院住了院的人都是大病,医药费都是奇高,这样通过社会上的人群大家交纳保费支持他。医院病人看病,要让卫生系统走出困境,要把它放到健康人群中才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

    我现在理解健康保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筹资渠道。社会基本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和平线在哪里?中国社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健康保障体系?政府到底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我们希望保险做什么?保险能让老百姓得到保障。但是有人说,商业保险是赚钱的,我想如果没有商业健康保险,不赚钱,老百姓的健康却没有得到保障,还不如推动健康保险做大、保险公司赚钱,从而较好的提升整个社会健康保障的效率来得好,因为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关键在于结果,商业利润并不可怕,因为有竞争机制、多家主体进入迫使降低利润水平,可怕的是浪费、经营粗放、没有成本核算、老百姓得不到真正的健康保障。目前的健康保障安排缺乏市场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所以,我们一直要寻找社会基本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和平线在哪里?

八、保险的监管理念

    在政府工作了十多年,监管也搞了十来年,我深深的体会到:监管是一门艺术。

    国内一家保险公司请香港保险做得最好的一位资深人士过来,他一直强调保险诚信。我请他评价国内的产品,以及外资公司表现。我知道国外公司赢利需要六到八年,而有家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三年以后就开始盈利了,我说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到发展中国家来,由于当地监管不到位,市场不成熟,消费者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使这些外资公司获取更高的利润?他说“是的”,我很感谢他,我觉得他是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说:“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到发展中国家来,如果利润不高,我来干什么?”。我又问,如果外资进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保监会知道这个事情,保监会就可以通过政策,通过产品定价,把价格降下来,比如我们最新颁布的新型产品精算规定就要求所有这类产品的定价往下降。他又说:“不,我们公司产品价格降下来,不是因为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而是因为我的竞争对手在同期推出了一个比我们公司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他的价格降下来了,我就必须降下来。”这段对话给了我两个启发,一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市场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只有通过市场手段、利用市场规律才能够监管市场。第二,中资公司与外资公司之间存在悬殊的差距,怎么在有限的过渡期,塑造中资公司的竞争能力,这是一个大课题。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多重化,有可能出现诸多色彩:有留恋传统政府权力的,从而加大了政府失灵;有无为而治的,实质是行政不作为,致使市场价格扭曲,恶性竞争屡禁不止。我认为,培育市场是监管者的首要任务。在市场从无到有的阶段,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无法发挥,放任自流只会使得竞争结果变得更加垄断。我现在一直在反思,到底我们怎么去推动一些改革?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培养市场,推动市场逐渐做大,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要学会逐渐退出,然后学会利用市场的力量调控市场,驾驭复杂的市场经济,无为的前提是有为。

    监管者终将逐渐退出市场,但退出的前提是什么呢?首先是供给者的充分竞争,目前我们的条件达不到,因为寿险三家大公司有80%以上的占有率;第二,消费者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你公司把产品卖给我,而是我真正的需要这个产品。第三,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销售通道是畅通的,供需是可以匹配的。第四,行业自律,能够制定并贯彻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这些条件中国目前都达不到,所以很多领域实际上需要保监会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保监会更加积极主动的监管。保监会如果做不到位,就说明它行政不作为。

    九、保险的人才队伍

    我们开玩笑说保险公司不断分家,从人保公司分到中保集团,下来之后再继续分家,集团下面是寿险公司,寿险公司现在集团化了以后,又成立了股份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方面表明了行业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人才的浮躁氛围。保险从业人员看着这么多,实际上好的人才并不多,这就导致行业人才供求失衡,恶性挖角频发。目前对保险的潜在需求有了,这个市场应该大发展,但是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整个销售队伍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我们正加快造血机制,通过代理人基础资格考试、寿险管理师考试、寿险理财规划师考试、中国精算师考试构筑行业教育和培训平台,尽快建立人才队伍培育的制度安排。

    十、保险的诚信建设

    保险是爱心的事业,但如果做的不好,就有可能变成灾星的结果。例如,从保险本意来讲,孩子的生命价值是很有限的,而且孩子死亡了对于父母来说经济影响不大。但是中国人溺爱孩子,凡事先考虑孩子,没有意识到家庭真正的保障需求,家庭靠什么?靠父母。父母更应该优先得到保障。但是保险公司利用中国消费者这种心理,大力发掘儿童保险,一再要求保监会提高未成年人死亡保额,我们顶住了压力。我们认为家庭花钱买了保险,但家庭面临的风险没有实质性转移,甚至消费者以为转移了风险,但实际上没有,这样就偏离了保险的本意。保险本来是好事,一定要做好,如果做不好就是一种灾星的事情,你让人家交了保费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就是行业要正视的保险诚信问题。

误导是什么?将不合格的产品卖给不合适的客户。任何产品都有高端,你把高端的产品卖给低收入农民,或者卖给一个没有风险承受力的下岗职工,这就不合适了,保险业前些年发生过这样的情形,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虽然是短时期的,还有大面积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中国保险业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值得今后记取。

    如何有效管理客户的合理预期?你明明是保险,你卖的是长期保障。要告诉客户,60年、80年以后,你的寿险、你的养老金放到我这里是安全的。不能靠扩大承诺、承诺过高的回报率来获取竞争优势,因为保险要按照收的保费扣除费用后来投资,来回报,保险经营靠稳健,肯定不能承诺过高的回报。如果追求风险投资,比如说今年投资回报为15%,明年就可能负15%,而保险即便是同样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的方差也要尽量的小。

    诚信教育制度和惩戒体系的建立。保费应当严进宽出,这是一种经营哲学,保险公司只获取应得的利润,更不用说惜赔、拖赔等。监管部门要监管对消费者的承诺。现在不讲诚信的人很多,主要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法制的观念很欠缺。保险产品卖给消费者之后必须兑现承诺,诚信的培育要靠长期教育,也要靠惩戒,法律要设定一个底限,包括个人,包括公司,你只要超过一个底限,那是要严惩不贷的。保险行业在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领域里,一定要成为最诚信的行业。

    结束语

    我做了十多年的保险,一直坚信:没有一个发达的保险业就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保险业能够给国家、企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我一直认为,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很重要的使命,要承担全球保险理论和实务向中国的转移;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专家,不断的去思考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成为一个行业思想库。

    大家说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13亿人,但是一看金融产品选择是很少的,既没有形成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系,也没有形成一个强大而复杂的金融体系,希望我们这代人好好的做,希望我们几代人好好地做,让它尽快强大起来,包括中国自己的保险业。

 

本文根据王治超处长7月20日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主办的《金融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中心介绍 | 知名用户 | 联系我们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综合楼6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5265190 E-Mail:rcied_cass@163.com(常用) rcied@cass.org.cn(备用)